環(huán)海商都的歷史見證—丹地排燈新聞摘要:每當農歷正月元宵節(jié)前后,走在丹地大街,你會覺得燈河與群星渾然一體,給人一種如夢如幻、如醉如癡之感,仿佛漫游在天街小市之中,享受著一種良辰美景:街道兩旁店鋪中不時有酒曲、平弦聲傳出,其激揚清脆的旋律,如搖落了滿天的星星,或柳葉款款在風中搖曳,訴說著古城的過去、現(xiàn)在和未來。這就是青海民族民間文化之靈和藝術寶庫中的珍品,是殊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(chǎn)的丹地排燈。丹地排燈由來已久,早在清代乾隆年間,山陜商...
每當農歷正月元宵節(jié)前后,走在丹地大街,你會覺得燈河與群星渾然一體,給人一種如夢如幻、如醉如癡之感,仿佛漫游在天街小市之中,享受著一種良辰美景:街道兩旁店鋪中不時有酒曲、平弦聲傳出,其激揚清脆的旋律,如搖落了滿天的星星,或柳葉款款在風中搖曳,訴說著古城的過去、現(xiàn)在和未來。這就是青海民族民間文化之靈和藝術寶庫中的珍品,是殊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(chǎn)的丹地排燈。
【資料圖】
丹地排燈由來已久,早在清代乾隆年間,山陜商家羨慕丹地民族貿易的繁榮昌盛,舉家遷來,將內地的先進文化藝術帶到丹城,有力促進了丹城經(jīng)濟的發(fā)展。據(jù)傳,當初街市商家在夜間為招徠顧客,紛紛制作商號廣告牌,在燈籠內點燃蠟燭,掛在商號大門上。以后又發(fā)展成有底座、圖案、形式多樣的廣告牌。諸如山西秦天錫商號首先在自己商鋪懸掛“門燈”,陜西長安的張永福掛出“轉燈”,格外醒目。光緒時京津洋行,從蘇杭購回紗燈、宮燈、彩燈,每逢元宵節(jié)時,懸掛在洋行里外,光怪陸離,給古老丹城增色添彩;到了民國,富商馬有德專門制作吊燈百余架,排燈5架,擺放在關帝廟和城隍廟,使邑人刮目相看,至此各商號、店鋪、廳署機關、單位紛紛仿制扇形、橢圓形、梅花形、鳳兒形、臥橋形等橫跨街道的大型排燈,風靡一時。
丹地排燈首次正式出現(xiàn)于道光九年(1829年),清王朝以丹地商業(yè)特盛,青海、西藏番貨云集、內地各省商客輻輳、人民生活富裕,安居樂業(yè),適逢設立丹噶爾撫邊同知,便在這年正月元宵節(jié)展出了過街排燈。丹地排燈鼎盛時期是辛亥革命成立以后。民國初年,丹地商業(yè)繁盛,商店密布而無隙地;民國7年(1918年)丹地重振洋行生意,除原有七家天津洋行外,又增加了四家,西寧及大江南北商家在丹地設莊開鋪,生意十分紅火;民國16年(1924年)商家達千余家,從業(yè)人員5000余人,貿易金額達500萬兩,較嘉慶、道光規(guī)模更大,貨源更足,交易更廣,市場凝聚力更強,被稱為小北京”,那時每當元宵之夜,彩布篷街,每隔十米就有一架排燈,排燈齊亮,如同白晝。
排燈從古城西門即拱海門到東門即迎春門,延伸到豐盛街、萬安街,也就是古城東西大街,又稱“中山大街”,出東門,一條延伸萬安街,至張家尕鋪;一條直下豐盛街,至火祖閣,這里商行接二連三,是丹城商業(yè)繁榮地區(qū),也是丹城排燈集中區(qū),懸掛排燈約一百多架。相傳,丹城東門什字,小什字、大什字、西什字原立著御題牌坊,雄偉壯麗,每逢元宵節(jié),又在每個什字四面,設架排燈,燈火輝煌,把牌坊照得光亮明透。
丹城排燈大都是長2尺、寬1.5尺方格的紗窗組成,一幅排燈大都五格兩面,共十格,長約丈余,稱“長條排燈”。唯在萬安橋有鳳兒排燈一架,張家尕鋪有臥橋排燈一架。排燈用料是蘇杭上等蠶絲,由國內繪畫高手或名師手工制作,繪畫內容有“西游記”、“封神演義”、“三國演義”、“隋唐演義”、“水滸傳"等。每架排燈以連環(huán)畫形式,集中展現(xiàn)一個故事或一段情節(jié),因而人物生動,場面活現(xiàn),栩栩如生。讓人百看不厭,流連忘返。尤其是蠟燭火焰旺盛、燈光閃爍之時,畫面人物靜中有動,惟妙惟肖,看了讓人難以忘懷。
丹城排燈從農歷正月十二日起至十七日為止,懸掛六天,這六天中除正月十五晚上照到天明外,其余五天只用一只蠟燭燃完為止。盡管這樣,當排燈掛起后,街面店鋪里有的掛彩燈、宮燈,輝輝煌煌;有的掛汽燈,璀璨耀目;有的設計轉燈,引人人勝;更有在空中升起天燈,一片紅光、閃閃發(fā)亮。這樣一百多架排燈組成燈的世界,把丹城裝飾成燈的海洋。
在燈的世界、燈的海洋中,各路社火紛沓而至,鑼鼓喧天,龍舞獅躍,高蹺傳唱,鞭炮轟響,四鄉(xiāng)八堡,萬人空巷,人山人海,熱鬧非凡。可有“洋洋鑼鼓耳邊盈,共答升平雅頌聲。鬧到九霄星月朗,銀樹火花并紛爭”之勢。丹城人們用排燈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,表達對鄉(xiāng)土的熱愛,對美好生活的追求,對升平盛世的稱頌,體現(xiàn)了普天同慶,官民同樂,商務和消的“茶馬互市”、“環(huán)海商都”、“小北京”的文化輝煌。
1992年,縣上每年投人大量人力、物力、財力,購置設備,采用電、光、聲等現(xiàn)代科學技術,對傳統(tǒng)排燈進行藝術革新,大膽創(chuàng)意,推陳布新。在形式上把原來的懸掛式改為落地式,形狀有立柜式、中堂式、屏風式、影壁式等。畫面又反映群眾喜聞樂見的神話故事、民間故事、風士人情、名人軼事,使丹地排燈具有觀賞性、研究性和收藏性。
2006年正月元宵節(jié),丹地隆重舉辦了首屆大型排燈藝術展,在長1.5公里的東西大街,動用60輛機動車裝載110個排燈,并用長距射燈,滿天星等裝飾大街,燈光照應,參差別致,把古城照耀得燦爛輝煌。特別制作的高150厘米,寬350厘米的巨型排燈“日月情”,有機地融人了漢族、藏族、蒙古族、回族等多民族人物形象,把昆侖文化與河湟文化農耕文化與商業(yè)文化結合得完美無瑕,成為古城一道獨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風景線,再現(xiàn)了“小北京”昔日文化的無比輝煌。
來源::湟源縣文旅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