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擔水、一瓢汗,累死莊稼漢?!边@首流傳的古民謠,是過去桂西北部瑤族群眾長年缺水生活的真實寫照。大石山區(qū)也被認為是“除了沙漠以外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”。千百年來,這里的人們與大自然抗爭,祖祖輩輩對“水”有著異乎尋常的渴望。
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(xiāng)弄勇村,村民去山上挑水(2012年7月16日攝)。
11年來,每當我翻開大石山區(qū)干部群眾為水而戰(zhàn)的照片時,都為這里的艱辛感慨,為他們的努力感動,為這種戰(zhàn)天斗地的精神鼓舞。
(相關(guān)資料圖)
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(xiāng)弄雷村,村民們抬著抗旱應(yīng)急供水工程的水管在山路上前行(2016年8月18日攝)。
2012年7月,我第一次來到這片土地,來到弄勇村采訪。當時,這里交通狀況很差,距離縣城約110公里,駕車需要三個半小時。
2023年1月20日拍攝的弄勇村弄朝屯。
2012年12月27日拍攝的弄勇村弄朝屯。
當時,弄勇村大部分瑤寨尚未通路,采訪拍攝都是徒步翻山越嶺,一天下來,全身被汗水濕透多次。在采訪時,我在村民藍財宏的木瓦房看到,屋檐下放著一排桶、盆,隨時用來接雨水。水缸僅有一點水,我也不好意思用來洗漱。就這樣,汗黏黏的身體帶著疲憊在車上躺了一夜。
因為地處深度貧困山區(qū),交通不便,蓄水設(shè)施的材料運輸費用甚至比材料成本還要高,當時很多家庭都無力修建家庭水柜。長期以來,瑤山人用大大小小的水桶水缸、屋頂砌出的小圍墻來承接雨水,有的甚至收集路面水,儲備起來供應(yīng)日常使用。干旱時,家家戶戶相互接濟,共渡難關(guān)。
在弄勇村弄朝屯,一陣大雨過后,村民在收集房頂上的積水(2015年2月12日攝)。
在弄勇小學,同學們從水柜里提水洗漱(2012年12月26日攝)。
今年春節(jié),當我再一次在弄勇村過年的時候,藍財宏熱情地邀請我到他家住。“黃記者,現(xiàn)在每天晚上都可以洗澡了?!彼{財宏低矮昏暗的木瓦房已經(jīng)變成三層水泥磚樓,屋內(nèi)進行了裝修,衛(wèi)生間安裝了熱水器和洗衣機。藍財宏說,村里很多人家都跟他一樣買了熱水器和洗衣機。他說,脫貧攻堅那幾年,政府幫家家戶戶建了水柜,水龍頭接到了家家戶戶,用水能保證,洗衣做飯方便多了。
在弄勇村弄朝屯,村民藍財宏家里安裝了熱水器和洗衣機。
2015年2月14日,藍財宏用桶和盆收集屋檐雨水。
2023年1月21日,在弄勇村弄朝屯,村民藍秀雪在家里用自來水洗菜。
2015年2月27日,藍秀雪(后左)搬運水桶,準備和爸爸到街上運水。
在七百弄大石山區(qū),以前的水柜是依托山石修建的敞開式水柜。現(xiàn)在,藍財宏家的水柜,不僅全封閉,還加裝了電動取水設(shè)施,用水更加便捷。
在相鄰的八好村,用水實現(xiàn)了更大跨度的發(fā)展。2021年,當?shù)卣度?00多萬元,架設(shè)數(shù)十公里管網(wǎng),將紅水河的水引上八好村,村民們喝水不再“望天”。
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(xiāng)八好村抗旱應(yīng)急供水工程水源取自紅水河(2023年3月20日攝)。
從2012年至今的11年間,八好小學500多名師生的用水,也經(jīng)歷了幾次發(fā)展過程。十幾年前,學校僅有一個不足100立方米的水柜,用于收集儲存樓頂?shù)挠晁?,學生需定時定量用水。遇到長時間不下雨,學校需要到鄉(xiāng)政府所在地運水。2016年,學校修建了5個大水柜,“飲水難”問題得到緩解,但遇到干旱季節(jié),仍需送水。如今,學校用上了十幾公里外的紅水河水,飲水難問題終于得到徹底解決。
2014年11月24日,八好小學學生用儲備在水桶里的雨水淘米煮飯。
八好小學學生用儲備在水桶里的雨水淘米煮飯(2014年11月24日攝)。
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(xiāng)八好小學,學生們用自來水洗碗(2023年3月20日攝)。
弄勇村和八好村用水的變遷,是大化瑤族自治縣解決大石山區(qū)群眾用水難問題的一個縮影。2012年以來,當?shù)攸h委政府持續(xù)推進水利基礎(chǔ)設(shè)施建設(shè),通過大規(guī)模修建家庭水柜、引紅水河水上山工程、建造水庫等方式,逐步解決農(nóng)村供水不穩(wěn)定和季節(jié)性缺水等短板弱項問題。
在弄勇村,村民在修建家庭水柜(2017年9月2日攝)。
在八好村,駐村干部在查看抗旱應(yīng)急供水工程設(shè)備運行情況(2021年2月7日攝)。
2018年至2021年,當時的八好村駐村第一書記韋德王在面臨交通不便、缺水缺資金等情況下,為了給群眾修水柜建房子,開著他自己的汽車穿行了3年,走了7萬多公里路,換了29條輪胎,摔倒、受傷也是常態(tài)。
“我們多流一點汗,群眾就能早日用上水!”韋德王對我說。
韋德王(右一)和群眾一起搬運木板,準備修建水柜(2019年12月16日攝)。
韋德王徒步前往群眾家走訪,這是他從一輛運水車旁經(jīng)過(2019年12月16日攝)。
正是在這樣的黨員干部和群眾的艱辛付出下,一條條水管跨越重重大山,將河水引進村寨;一座座水柜豎立在崇山峻嶺間,承接雨水。越來越多的群眾用上了自來水,“一水三用貴如油,洗菜洗腳又喂牛”成為歷史。
據(jù)統(tǒng)計,截至目前,大化縣共建成集中供水工程、家庭水柜1萬多處(座),鞏固和保障全縣農(nóng)村20多萬人的飲水安全。
大規(guī)模的飲水工程建設(shè),給大石山區(qū)群眾的生產(chǎn)生活帶來歷史性轉(zhuǎn)變。洗衣機、熱水器等進入尋常百姓家,年輕一代終于可以追求更衛(wèi)生更健康的生活。餐飲、民宿、種養(yǎng)等產(chǎn)業(yè),也更加有保障。在七百弄鄉(xiāng)弄騰村喬圩屯,布努人家等幾家民宿在“引河水進山”后,食宿條件得到大幅提升,客房里都安裝了花灑,房價也從以前的幾十元提高到上百元。
11年前,當我站在七百弄山區(qū)最高峰,看到紅水河近在身邊,卻又遠在天邊。如今,飲水工程、家庭水柜如一座座橋梁幫助當?shù)厝罕娍缭搅饲О倌甓枷胍缭降镍櫆稀?1年來,即使是長期在大山里和干部群眾共同生活工作,但是我每次進山,都為這里的滄桑巨變感到震撼。
這是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江南鄉(xiāng)上和村村民的家庭水柜(2021年2月6日攝)。
一張張照片,一座座水柜,一根根水管,一個個笑臉,一段段難忘的歲月。瑤山的人們,以艱苦卓絕的奮斗精神,不斷地改造這里。
我將繼續(xù)記錄這里人們的奮斗與拼搏,繼續(xù)見證大石山區(qū)的滄海桑田。
策劃:蘭紅光
統(tǒng)籌:費茂華、周大慶、劉金海
記者:黃孝邦、周華
編輯:鄧堅、李夢馨、尹棟遜、呂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