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篇 覺知魔事第八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1. 鬼神魔三種
2. 卻 魔 二 法
如經(jīng)偈中說:
欲是汝初軍,憂愁為第二,
饑渴第三軍,渴愛為第四,
睡眠第五軍,怖畏為第六,
疑悔第七軍,瞋恚為第八,
利養(yǎng)虛稱九,自高慢人十,
如是等眾軍,壓沒出家人。
我以禪智力,破汝此諸軍;
得成佛道已,度脫一切人。
白話文:
如佛經(jīng)的偈頌中說:欲是汝初軍,憂愁為第二,饑渴第三軍,渴愛為第四,睡眠第五軍,怖畏為第六,疑悔第七軍,瞋恚為第八,利養(yǎng)虛稱九,自高慢人十,如是等眾軍,壓沒出家人。我以禪智力,破汝此諸軍;得成佛道已,度脫一切人。
行者既覺知魔事,即當卻之。卻法有二:一者、修止卻之。凡見一切外諸惡魔境,悉知虛誑,不憂不怖,亦不取不舍,妄計分別。息心寂然,彼自當滅。二者、修觀卻之。若見如上所說種種魔境,用止不去,即當反觀能見之心,不見處所,彼何所惱?如是觀時,尋當滅謝。若遲遲不去,但當正心,勿生懼想,不惜軀命,正念不動。知魔界如即佛界如,若魔界如、佛界如,一如無二如。如是了知,則魔界無所舍,佛界無所取,佛法自當現(xiàn)前,魔境自然消滅。
白話文:
行者既已覺知魔事,就應(yīng)當如法來對治。對治之法有兩種:第一就是修習(xí)止來對治魔事。但凡見到一切的惡魔境界,即明了這不過是虛誑之相,心中不憂懼不恐怖,也不執(zhí)取不躲避,橫生妄想分別念,只需息心修止,身心寂然,這些魔事自會消滅。第二種就是修習(xí)觀來對治魔事。如果見到上面所說的種種魔事,修習(xí)止還不能對治的話,就當即反觀自己這個能見境界的心,發(fā)現(xiàn)此心沒有處所,魔事又能來惱害誰呢?做這樣觀察,魔事就會消滅退去。
如果魔事還是遲遲不去,就應(yīng)當正心誠意,不惜身命,不生一點憂懼的想法,提起正念,不為所動。思惟魔界實相即佛界實相,而魔界實相、佛界實相,為一實相,真法體同,并無兩個實相,有了這樣的智慧,便知魔界無所舍棄逃避,佛界無所執(zhí)取貪愛,佛法自然現(xiàn)前,魔境自然消滅。
復(fù)次,若見魔境不謝,不須生憂;若見滅謝,亦勿生喜。所以者何?未曾見有人坐禪見魔化作虎狼來食人,亦未曾見魔化作男女來為夫婦。當其幻化,愚人不了,心生驚怖及起貪著,因是心亂,失定發(fā)狂,自致其患,皆是行人無智受患,非魔所為。若諸魔境惱亂行人,或經(jīng)年月不去,但當端心正念堅固,不惜身命,莫懷憂懼,當誦大乘方等諸經(jīng)治魔呪,默念誦之。存念三寶。若出禪定,亦當誦呪自防,懺悔慚愧,及誦波羅提木叉。邪不干正,久久自滅。魔事眾多,說不可盡,善須識之。
白話文:
修習(xí)止觀以后,魔境如果還是沒有消滅,也不須心生憂慮,魔境如果消滅,也不要心生歡喜。為什么呢?從沒有見過有人在坐禪的時候,見到魔變化成虎狼真正把人吃了,或者魔變化成男女真正來和行者做夫妻的。都是幻化而作,不過是當下之時愚癡的人不了解,心中妄生驚怖,橫起貪著,才引起心念紊亂,失定發(fā)狂,導(dǎo)致了種種惱患,這都是行者自己沒有智慧而遭受禍患,并不是魔能強逼得了。
如果魔境惱亂行者,長達經(jīng)年累月都不退去,行者自當端正意念,堅固其心,不惜身命,莫懷憂懼,持誦大乘經(jīng)典中對治魔境的經(jīng)咒,或默念經(jīng)咒,心中恒常憶念三寶,以三寶為依怙。如果從禪定中起,也要多誦咒保護自己,防范魔擾,心中常懷慚愧,懺悔罪業(yè),以及誦念戒本。這樣子做,便會邪不干正,長期這樣堅持總會消滅。魔事有很多很多,難以勝數(shù),行者當善加辨識。
是故,初心行人,必須親近善知識,為有如此等難事,是魔入人心,能令行者心神狂亂,或喜、或憂,因是成患致死?;驎r令得諸邪禪定智慧神通陀羅尼,說法教化,人皆信伏,后即壞人出世善事,及破壞正法。如是等,諸異非一,說不可盡。今略示其要,為令行人于坐禪中,不妄受諸境界。取要言之:若欲遣邪歸正,當觀諸法實相,善修止觀,無邪不破。故釋論云:“除諸法實相,其余一切皆是魔事?!叭缳手姓f:“若分別憶想,即是魔羅網(wǎng)。不動不分別,是則為法印?!?/p>
白話文:
所以初發(fā)心的修行人,必須親近善知識,因為有這些障礙,倘若這魔入了人心,能夠讓行者心神狂亂,或喜、或憂,甚至患病致死,又或者誘惑行人獲得邪定、邪智、邪神通、邪咒,并以此邪見來說法教化,令眾人信伏,如此便障礙人修出世之善,并破壞正法。這些魔事的禍患有很多,說不可盡,現(xiàn)在只是略為提要,令行人在坐禪時,面對各種境界不會妄受干擾。
簡選要點來說就是:要想遣除邪魔,歸心正道,就應(yīng)當觀諸法實相,善修止觀,由此便沒有任何邪魔不能被對治。所以《大智度論》中說,“除諸法實相,其余一切皆是魔事?!边€有偈頌說:“若分別憶想,即是魔羅網(wǎng)。不動不分別,是則為法印?!?/p>
掃碼關(guān)注我們